爱配资是怎么回事 万讯自控上半年再亏1171万元,“工业自动化”高新企业光环下藏多少隐忧?

发布日期:2025-09-16 20:58    点击次数:74

爱配资是怎么回事 万讯自控上半年再亏1171万元,“工业自动化”高新企业光环下藏多少隐忧?

近日,万讯自控(300112.SZ)发布2025年半年报,公司未能扭转颓势爱配资是怎么回事,今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亏损1171万元。

此前2024年,公司上演“净利由盈转亏”的戏码,亏损超6600万元。上市15年,对于万讯自控而言,像一场“从高光到黯淡”的过山车——市值从2015年的78亿元巅峰跌至如今的26亿元(截至2025年9月1日)。

这家顶着工业自动化仪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”光环的公司,如今正被业绩下滑、市值缩水、结构单一的多重阴影笼罩。

市值“大A”坠落

若要给万讯自控15年的市值走势画一条曲线,“完美大A”或许是最贴切的形容——这条曲线,埋了无数投资者的期待。

2010年8月27日,万讯自控登陆创业板,首日市值17.98亿,算是给了市场一个中规中矩的起点。此后5年,借着市场行情与行业红利,公司市值一路飙升,2015年6月1日达到78亿元的巅峰,彼时“工业自动化赛道明星”的标签熠熠生辉。

但谁也没想到,这竟是万讯自控市值的“天花板”。巅峰之后,公司市值开启了漫长的下跌通道:从78亿到60亿,再到40亿、30亿,直至2025年9月1日收盘,市值仅余26亿。算一笔账不难发现,相较巅峰时期,万讯自控市值蒸发了约60%。

业绩“变脸”猝不及防

回溯上市初期,万讯自控的业绩确实有过一段“蜜月期”:2010年归母净利润3079.06万元,此后至2023年整体呈波动增长,2020-2022年更是摸到盈利峰值,让市场对其“工业自动化龙头”的定位多了几分信任。

营收端也同样亮眼,从2010年的1.64亿元起步,2022年冲到10.98亿元,2023年仍微增至11.27亿元,13年营收增长近6倍,看似“稳扎稳打”。

但2024年,万讯自元控的业绩突然“变脸”。先是营收同比下降8.54%,从11.27亿跌至10.31亿元,终结了多年的增长态势;更致命的是归母净利润——直接由盈转亏,亏损额达6661.83万元。

对于亏损原因,公司轻描淡写地归结为“行业竞争加剧、产品价格下降及商誉减值”,但这样的解释显然难以服众:行业竞争并非突然出现,产品价格为何偏偏在2024年大幅下滑?商誉减值的背后,又是否隐藏着此前并购的“后遗症”?

更关键的是,业绩的“暴雷”并非孤立事件。

从数据看,万讯自控的营收增速早在几年前就已显露疲态,2023年11.27亿元的营收较2022年10.98亿元仅增长2.64%,近乎停滞;2025年上半年其归母净利润依旧为负,亏损1171.09万元,这无疑给其未来业绩复苏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。

收入结构“偏科”严重

如果说市值缩水、业绩亏损是“表症”,那么万讯自控收入结构的“严重偏科”,或许才是其深层的“隐疾”。

根据公司披露的核心产品及收入结构,2024年现场仪表以80.02%的营收占比,成为绝对的“收入支柱”,而二次仪表(12%)、压力仪表(5.83%)的占比加起来不足20%。这种“一产品独大”的结构,在行业景气度高时或许能吃到红利,但一旦行业波动、竞争加剧,公司便会陷入“牵一发而动全身”的被动局面。

2024年的业绩下滑,恰恰印证了这一点。作为核心的现场仪表,在“行业竞争加剧、产品价格下降”的冲击下,直接拖累了整体营收;而其他业务板块规模过小,根本无法起到“缓冲垫”的作用。而作为一家“国家高新技术企业”,万讯自控多年来为何始终未能打破对现场仪表的依赖?其宣称的“物联网智慧服务、MEMS传感器、机器人3D 视觉、高端数控系统”等业务,为何始终未能成长为新的营收支柱?

是技术研发不足,还是市场拓展不力?从公开数据看,公司并未披露显著的研发投入短板,但业务结构的固化却真实存在。这不禁让人怀疑:万讯自控所谓的“多元化布局”,是否只是停留在概念层面?其“工业自动化”的技术壁垒,又是否足够支撑公司抵御行业周期的冲击?

有观点认为,过于单一的营收结构使得万讯自控在面对市场变化时缺乏韧性。尽管公司在MEMS传感器、3D 视觉等领域有布局,但至今未能有效转化为实际营收增长动力。以3D视觉业务为例,虽然参股公司视科普在技术上有一定优势,应用于部分汽车标杆企业,但市场份额拓展缓慢,远未达到能改变公司收入结构的程度。若公司不能在新兴业务的商业化落地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,仅依靠现场仪表这一单一业务,未来发展之路将越走越窄。

15年上市路,光环褪去后的“自救”难题

上市15年,万讯自控走势的背后,是公司竞争力的弱化;业绩“变脸”的背后,是经营管理的隐患;收入结构“偏科”的背后,是技术突破的乏力。

对于投资者而言,更关心的是,万讯自控接下来如“自救”?2024年和2025上半年的亏损是短期波动,还是长期趋势?在行业竞争持续加剧的背景下,公司能否拿出真正的核心技术与产品,打破对现场仪表的依赖?

而对于万讯自控自身,15周年或许不是“庆功节点”爱配资是怎么回事,而是“反思时刻”——若不能正视业绩下滑的根源,不能解决收入结构的短板,不能重建市场对其“成长价值”的信任,这家曾经的“工业自动化明星”,恐怕还将在市值与业绩的低谷中徘徊更久。毕竟,资本市场从不缺概念,缺的是能持续创造价值的公司。